人體就如機器,用久了零件也會磨蝕,尤其是負重的關節如膝部,更容易出現耗損。對於嚴重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產生的痛楚和關節變形,可妨礙日常生活,走路亦要拐杖或助行器輔助,便可能要考慮接受關節置換手術。近年本港引入名為「牛津膝」(Oxford Knee)的半膝關節置換新概念及技術,創傷性比全膝更換為低,復原速度較快,而且活動幅度也比全人工膝關節為好,更令一些本來「唔啱做」病人變成能夠做半膝置換。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可分為全膝關節置換(全骹)及半膝關節置換(半骹)兩大類。前者需要將整個膝關節換成人工關節,而後者則只置換已損壞部分,並保留正常的十字韌帶及半月板等組織。
骨科專科張文康醫生指出,多達九成的病人膝關節磨蝕集中在關節內側,原則上只要置換這部分,然後保留及沿用正常的韌帶組織,故關節活動能力會較高,走路也更為順暢。但傳統半骹手術的篩選條件十分嚴苛,以致只有很少數病人適合做半骹手術,但此新技術(牛津膝)及概念的出現,令篩選條件較為寬鬆,只要病人的韌帶功能正常、關節侵蝕位於內側,便可能已經符合條件。
他稱,以往只有約8%需要做膝關節手術的病人適合做半骹,但牛津膝的篩選條件就令合適做半骹手術的病人比率上升至44%。以瑪麗醫院為例,以往每年只有數名病人換半骹,但近兩年就上升至超過30人。
他以一名75歲患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婆婆為例子,因為左右膝關節分別有超過20度及15度彎曲變形,傳統概念並不適合做半膝關節手術。但應用牛津膝就能夠幫助病人一次進行雙膝換半骹,將變形關節矯正,效果與全膝置換手術相若,並大幅度提升病人的活動能力。
張醫生直言,如果病人雙膝需要全骹手術,不但手術排期輪候需時,由於創傷性高,兩膝手術需要分開進行,並需要兩次復康,等於延長病人承受的痛苦。而半骹手術的創傷性較低,傷口最短只有6公分,只及全骹手術三分之一,手術需要切走的骨骼組織及失血也較少,故此可以一次過處理雙膝換半骹。
同一位病人進行全膝(左腳)左邊及半膝關節置換(右腳)的傷口比較,可見半膝關節手術傷口較短。
他續稱,換半骹的病人,手術後康復的速度也較快,在適當的處理下,多達九成半病人可以在手術即日或翌日落地,有些病人甚至可以自行從手術病床下來慢慢走回病房,此舉有助增強病人康復的信心,即使出現瘀血或痛楚等情況,他們也知道自己正在復原,可以再次如常走路。
近年骨科手術進步,利用3D打印技術、電腦導航及機械臂等協助。張醫生表示,機械臂可提高準確性,但是所需儀器成本高昂,反之牛津膝可以採用香港現時公立或私家醫院已配備的標準儀器進行,很適合在本地推廣作更廣泛的應用。但牛津膝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較高,原因是手術難度比全膝為高,一來傷口較細,切骨時角度要精確又要顧及正常組織,二則放置在關節內、隨之活動而滑動的聚乙烯內襯亦要準繩對位,否則就可能會鬆脫而影響關節活動。
雖然換半骹的創傷較低,但並非每名患者也適用,若關節病變範圍大、韌帶功能不正常、患有類風濕或痛風症膝關節炎或其他身體狀況等所限,便未必能夠做半骹手術。
張醫生認為,半膝關節對於年長的病人幫助特別大 , 因為對於這一類病人,即時療效及快速術後康復最為重要,如能採用創傷較低的手術便更佳,臨床上也看到有些傳統認為不能做半骹手術的病人,接受牛津膝手術後得到的效果不比全骹手術差。
他最後補充,牛津膝的半膝關節置換概念由英國牛津大學專家於80年代首先提出, 至今在全球已使用超過三十年,當地追蹤研究顯示大部份接受半膝手術的病人,日後也毋須再做另一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