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皮膚兩個警號 有助分辨熱衰竭或中暑 及時急救

– 以下內容由高曉輝醫生講解
shutterstock_1482151823

炎炎夏日在戶外活動,暗藏熱衰竭與中暑危機。同樣屬於熱傷害,中暑可怕之處在於病人體溫過高,引發生命危險。透過患者皮膚溫度和狀況,公眾也可初步判斷患者屬於熱衰竭還是中暑,有助選擇合適急救方法,甚至把患者送往醫院治療,減低致命風險。

 

皮膚溫感和體溫是分辨熱衰竭和中暑的關鍵之一。熱衰竭病人的皮膚,通常又濕又冷,體溫一般不超過攝氏40度; 然而中暑病人的皮膚很紅很熱,整個人好像發高燒般,體溫一般超過40度。

 

這與兩種疾病的成因有關。在酷熱和濕度較低的環境下,熱衰竭的病人會大量出汗,導致血壓低或心跳快,引致頭暈、昏厥,肌肉抽筋及脫水等,因此病人皮膚又濕又冷,而神智大致清醒。

熱衰竭 身體濕冷

熱衰竭 身體濕冷

然而中暑比熱衰竭較難排汗。因為中暑病人在高溫且濕度高企的情況,流失熱量的效率大減,體內汗水無法蒸發,於是熱力在體內積聚,導致體溫過高,往往超過40度,所以皮膚才會又紅又熱,病人神智不清。


中暑的危險性,在於若不及時降溫及急救,病人有機會致命,死亡率較熱衰竭高。然而熱衰竭也不容忽視,若公眾在戶外運動時,感到頭暈、容易跌倒、肌肉抽筋和十分口渴等,可能已是熱衰竭的病徵,需要在陰涼地方坐下休息,補充足夠水份和電解質,避免情況惡化。

雖然熱衰竭與中暑部分病徵相似,但若病人皮膚滾燙且行為異常,語無倫次,就可能已經中暑,首要設法降溫,前往陰涼地方避免暴曬。同行者可使用已濕水的毛巾,替中暑者抹身降溫,並替他們脫下衣服,有助病人散熱。

中暑易致器官受損

中暑易致器官受損

當熱衰竭和中暑病人被送往醫院急救,醫護一般會量度其體溫和評估神志。若屬熱衰竭,病人吊生理鹽水休息和補充水份,很快可以離開醫院。


然而中暑則較嚴重,因為中暑往往引致很多器官衰竭。當體溫升至攝氏41至42度,有可能損害器官功能,例如腦部受損致神智不清,亦有機會心臟病發,肝臟腎臟與凝血功能受損。

 

急救中暑病人目標,首要盡快把體溫降至攝氏38度,一般會送往深切治療部繼續治療。在醫院替中暑病人體外降溫的方法,包括把冰塊放在額頭、腋下或腹股溝位置等多種方法,期間把探熱器放進肛門,持續監察病人體溫,避免體溫突變過急。

多喝水 預防熱傷害

多喝水 預防熱傷害

要預防熱衰竭和中暑,公眾在運動時,感到不適就要立即停止。此外可於運動前,喝下足夠水份,以防汗水流失太多,引發熱衰竭。然而切忌在運動期間喝啤酒,因為酒精類飲品令血管擴張,令身體中央血液流失更多,會加速出現熱衰竭。


熱衰竭和中暑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