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1)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1)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機器總有勞損的一天,人體的關節亦然。關節退化問題困擾着不少中年人及長者。在眾多身體關節之中,膝關節可以算是最常見發生勞損退化問題的關節。不論是行走、跑步、行山等活動,都會用到膝關節。膝關節問題可以會對病人日常生活構成嚴重的影響。

根據中文大學2001年的調查發現,本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病率與西方國家同樣地高,而膝關節炎在婦女停經後的發病率更迅速增長。50歲或以上的男性,其中17%曾有持續性膝關節疼痛,7%被診斷為患上膝關節炎;至於婦女,50歲或以上中有24%患有持續性膝關節疼痛,13%診斷為膝關節炎。

解構膝關節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膝關節構造。膝關節主要由大腿骨、小腿骨及髕骨(俗稱菠蘿蓋)三部分組成。膝關節外層被多重軟組織,包括關節膜、筋腱及肌肉包圍。在大腿骨與小腿骨的接觸面上面,各自約有2-3毫米的軟骨。同時於兩骨之間亦有兩塊由軟骨組織構成的半月板,其質地柔軟且光滑,有吸震及穩定膝關節的作用。而這些軟骨組織就是在關節炎之中主要出現問題的結構。

膝關節炎的種類及成因
一般來說,關節發炎的成因有很多,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症、後創傷性關節炎等等。其中以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關於退化性關節炎的確實成因, 現在醫學界還未有定論。大部份專家認為年老、創傷等因素,均會令軟骨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至於高危因素方面,不同研究顯示身體過重的病人患上膝關節炎的機會比正常體重人士高出5倍甚至更多。如果病人曾經有膝關節受傷(例如十字韌帶撕裂、半月板受傷、骨折等等)出現膝關節炎的機會比常人大增7倍。

文章由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醫生撰寫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2)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2)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疾病中最普遍的一種。幾乎任何關節都可能出現關節炎,常見的影響部位大多發生在承載體重的關節,例如膝、髖、腰脊椎、第一蹠趾(大腳趾基底部)、第一腕掌(拇指基底部) 等,而其中又以膝關節炎最為常見。

在患病初期,患者普遍只有其中一側(內側或外側)的關節軟骨出現磨損,但慢慢便會發展成兩側關節磨損,至最終關節內的軟骨可能會差不多被完全磨蝕。 從X光檢查中可發現,正常關節的表面是平滑的,相反退化關節會變得凹凸不平,出現骨增生,俗稱骨刺。就此,不少人或會誤解是骨刺刺到皮肉而引起疼痛,其實不然,因關節疼痛的主因是由於關節退化造成軟骨磨蝕所致,故即使清除骨刺,疼痛也不會有明顯改善。

主要徵狀
病情早期,患者或會於上落樓梯或走斜坡時感到膝部疼痛,同時關節亦會出現腫脹。在活動關節時,常可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而至病情晚期,患者更會出現關節僵硬,不得屈伸,甚至變形內翻而造成「O型腳」。關節活動幅度減低,行樓梯、蹲下時酸軟無力。以上的徵狀不但為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上帶來不便,更有機會影響其情緒。

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
很多人誤以為骨關節炎便是類風濕關節炎,因部分病徵相似,例如關節都有紅腫和感到痛楚。但兩種疾病的成因完全不同,治療方法亦不一樣。另外,有些其他疾病例如痛風症或假性痛風,患者出現關節內尿酸或鈣結晶沉積的情況,導致關節急性劇痛及紅腫,這些症狀亦和退化性關節炎相近。因此若果病人出現經常關節疼痛、紅腫,應及早求醫並找出原因,以便盡快對症下藥。

文章由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醫生撰寫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3)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3)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如何診斷?

醫生會先詢問患者的醫療病史及家族病史,特別會詢問病人關節痛的時間及誘發痛的原因,從而分析病因。例如:如果病人患退化性關節炎,一般來說,病人在使用關節(行路、走動、或者上落樓梯)之後疼痛會加劇,休息一段時間之後疼痛腫脹會改善。反之,如果病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一般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會發覺關節比較痛,開始一段走動之後痛楚反而會得以舒緩。又例如:如果病人在進食海鮮、內臟又或者飲酒之後引發膝關節腫痛,就需要考慮痛風症的可能性。醫生亦會根據病人的行動能力(例如是否需要坐行拐杖或助行架) ,以及使用止痛藥的頻密程度去斷定關節炎的嚴重情況。

問症之後,醫生會進行詳盡的身體檢查。特別留意以下幾方面:膝關節疼痛的位置、病人行動的能力、關節變形的情況、關節活動的範圍、下肢肌肉力量(例如四頭肌)、是否有關節不穩定、評估關節相關韌帶的結構以及張力是否正常等。如果病人需要考慮關節置換手術,醫生亦會特別檢查下肢,尤其是足部的衛生情況,例如會檢查是否有嚴重的足部真菌感染 (俗稱香港腳),因為如果病人有嚴重的足部感染,就不適合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之後醫生會安排患者進行X光檢查。一般來說,醫生會安排病人站立拍攝膝關節的X光。因為膝關節的病變,很多時候在病人站立的時候才會比較顯著,所以站立X光比較躺平X光更加清楚。在X光之中,醫生會特別檢查患者的膝關節有否出現間隙變窄、軟組織腫脹等情況。

文章由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醫生撰寫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4)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4)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膝頭生骨刺 ?

「退化性關節炎」 這個疾病未必每個人都聽過,不過我相信每個香港人都聽過自己或者身邊有人患上所謂「生骨刺」的毛病。很多病人發覺自己膝關節痛,作X光檢查之後就確認自己的關節生骨刺引起痛,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正常關節的表面是平滑的,相反退化關節會變得凹凸不平,這些凹凸不平其實是因為骨出現了增生,而且這一些增生即是俗稱的骨刺。骨刺的產生,是關節周邊的組織嘗試修復退化的關節的反應,最常見於膝關節。從X光片中可見,退化關節的骨刺往往是關節周邊一小團圓形突起的骨組織,所以這些骨刺並非尖削如「刺」,更加不會刺到軟組織或皮肉而引起疼痛。

病人有關節疼痛的主因是由於關節退化造成軟骨磨蝕,以及伴隨的基底的骨質磨損、韌帶鬆弛、關節囊不穩定、滑膜發炎與腫脹等問題所致,骨刺的出現只是退化關節的部分病徵,本身並非元兇。故即使清除骨刺,疼痛也不會有明顯改善,所以醫生是不會做手術去單純清除骨刺,而不處理關節的根本病變。事實上,骨刺的正式是醫學名詞是「骨贅」,就是骨的累贅的意思。

但是膝關節作X光檢查發現骨贅也有其意義。如果病人有膝關節炎的症狀,X光檢查出現骨贅是醫生分析關節退化嚴重程度的其中一個指標。在病理上,骨贅會令關節囊或韌帶受壓或拉緊,限制了關節活動的幅度,甚至導致關節出現變形。如果病人關節退化嚴重而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就必須將所有骨贅清除,才能將軟組織及韌帶的張力回復平衡,以及提升病人膝關節活動的能力。

文章由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醫生撰寫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5)
膝關節退化最新治療與發展 (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治療方法概覽
膝關節退化治療可以分為幾方面: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給非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非藥物治療
對於症狀相對輕微, X光顯示關節未達到嚴重退化,而且未有明顯關節變形以及關節僵硬的病人。醫生一般會先考慮非手術方案治療,非手術治療的原則及目標有以下幾個:

  1. 減輕進一步的關節磨損
  2. 緩慢關節炎後遺症的出現
  3. 舒緩關節炎的症狀,例如疼痛
  4. 保持及改善關節活動的靈活程度
  5. 強化下肢肌肉。

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臨床指引,經臨床研究證實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體重管理及有效的物理治療及訓練。

體重管理
很多人覺得控制體重是老生常談,但事實上有大量醫學文獻證實,針對身體質量指數(BMI)高於25的患者,使用此方法可有效紓緩痛症,甚至比藥物更加有效。因為體重控制是其中一個可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的重要因素,是有效可以減輕進一步的關節磨損。要保持正常體重指標,必須懂得從飲食、運動和情緒支援入手,才能達到減得理想,減得健康的體重管理。

運動及物理治療
很多病人認為,自己已經有膝關節退化及勞損,繼續做運動會否加速勞損及退化呢?究竟應該多做運動,抑或減少活動去保護關節?答案是應該繼續做運動,,甚至應該加強訓練。事實上,膝關節及下肢缺乏運動會令肌肉流失。如果肌肉出現萎縮,便不能支撐關節,令到關節不穩定,令軟骨及相關軟組織所承受的壓力增加,這樣會進一步加劇退化。簡單來說,就是越少郁動反而越痛。

文章由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醫生撰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