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健康研究所》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及最复杂的关节,在承受人体重量之下维持下肢活动能力。当它饱经年月的磨蚀,便会开始衰退,因此退化性膝关节炎是本港长者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地削弱患者活动能力。骨科专科张文康医生指出:“以往换膝手术需依靠医生经验,以肉眼判断切骨的位置以接合人工关节,难免存在误差。”幸近年积极发展的机械臂能在手术前及期间精准量度换膝的位置,误差已大幅降低至1毫米或1度。
膝关节炎非“老人病”
人体的膝盖骨之间有软骨,行走及屈曲时不会有痛感。不过年纪越大,损耗越大,软骨会退化、变薄,便会引起不适。根据世卫的数据显示,全球的退化性关节炎中,影响膝关节的占8成。张医生指出:“退化性膝关节炎的患者中不只有长者,本身曾经有关节创伤,例如骨折、半月板或韧带受伤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人士,膝关节也有机会提早退化。”
关节退化影响日常生活需“换膝” 机械臂将误差值降低
目前口服药物、药物注射、物理治疗均有助纾缓退化性关节炎,张医生阐述,如患者病情严重,医生会透过影像扫瞄评估关节退化程度、评估症状有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行动能力,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或半膝关节置换手术。
但不论置换哪种人工关节,以往手术主要依靠医生的肉眼及经验以判断切骨或截骨的位置及范围,难免会出现误差,而近年逐渐发展使用机械臂进行关节置换手术,透过术前将患者膝关节资料输入电脑及手术期间利用机械臂备有的高解像度相机拍摄骨头,帮助准确决定需进行切骨的位置,除了能把误差值降至少于1毫米和1度外,亦能减低对附近软组织的损伤。
张医生分享,一名64岁女患者因退化性关节炎而被折磨5年的个案,患者双脚均有退化性关节炎,BMI指数高达40,一边关节更已严重退化弯曲至31度,所以手术较复杂。为了确保准确度,医生替患者双脚进行机械臂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于手术当天便能下床走动,大约三天后出院。
换关节后未必需“维修”
不少患者则担心太早进行换膝手术的话,将来或因人工关节损耗而需再次进行手术,但根据研究显示,现时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的话,10年后只有少于1成患者需进行翻修手术,可见目前人工关节的“寿命”较以往长。
张医生最后指,为让人工关节得以一直使用,不少患者术后可能会避免进行运动,以免磨蚀关节,但张医生表示此说法实属误解,相反患者应多活动,例如进行伸展运动,同时强化关节附近的肌肉,令关节活动程度达至最大,这才是有效维持人工关节功能的做法。
文章由香港港安医院—司徒拔道骨科顾问医生及机械臂外科手术系统(关节置换)医务主管张文康医生撰写